政绩指标成专利发展指挥棒
2011年,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中首次将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”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,提出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年的1.7件提高到3.3件。
此后,各地也陆续出台专利发展规划,明确了量化的专利目标。浙江省提出,“十二五”期间,专利申请、授权总量年均增长15%,至2015年底实现翻一番。安徽省提出,到2015年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.4件。天津提出,“十二五”期间,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。
“各地现在已经形成竞争之势,将专利数量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政绩来标榜。”来小鹏表示,地方政府的推动是专利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。
据了解,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专门政策对专利申请进行了资助和奖励。《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》规定:“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、实审费,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0%,其余由申请人所在地市、县财政承担。”
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对专利进行资助和奖励。如上海交通大学就规定:“专利申请与版权登记所发生的费用、发明专利授权后的证书费和三年内的年费、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授权后的证书费和当年的年费,由学校支付。专利授权后,发明专利每项奖励现金2000元,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现金500元。”
“这些补助或奖励政策的本意是推动科技创新,但在实践中,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含量和成果转化情况,造成了专利数量的过度膨胀和质量的不断下降。”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表示。
|